人體的營養100%靠腸道吸收;
      人體中99%的毒素是從腸道進入人體的;
      人體中84%的病毒是從腸道進入人體的;

      人體最大的排污廠:一生中要排出約4000公斤大便,1/3是腸道細菌。80%以上的毒素由腸道排出體外;

      人體的老化一半因素是大腦,一半因素是腸道;
      已經發現的130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素,食物中并不存在,必須依靠腸道中的有益菌合成;

      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系統,共有400多種菌群,100兆的細菌生活其中,掌管著人體70%以上的免疫功能,成為維護人體健康的天然屏障。

       研究發現,腸道問題和兒童發育障礙有一定關系,比如自閉癥(多動癥)、言語發育遲緩、社交障礙等。

       一、腸道的結構:

       我們的腸道約有7米長,指的是從胃幽門至肛門的消化管。腸道內腔表面有無數被稱為絨毛,表面積近200-400平方米,相當于一個超大戶型的房子。腸道分為小腸和大腸。小腸是胃腸中最長的部分,長約5米,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小腸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是人體的食品加工廠。大腸長1.5~2米,起自回腸,包括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六部分,大腸的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來自小腸的食物殘渣中的水分、電解質和其他物質(如氨、膽汁酸等),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

      小腸的前端是胃,胃里存在著消化液胃酸,PH值約為1.5至2.0(鹽酸1.0),酸性較高,由于胃酸能殺滅外來細菌,所以也被稱之為是人體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小腸內酸度稍低一些,但是小腸作為主要的消化器官,蠕動頻率和強度都比較大,是有氧的環境。大腸蠕動緩慢,是無氧環境,是腸道菌數量最多的地方。

       二、腸道的功能:

      1、腸道是最大的消化器官(消化代謝系統)

      人體99%的營養消化吸收靠腸道!腸道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大約99%由腸道消化(另外1%左右的消化括了口腔的機械性咀嚼和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分解等),100%靠腸道吸收。人的一生平均要消化50噸左右的食物。人體必需的130多種維生素靠腸道有益菌合成。

      小腸最初的一段&十二指腸,長度相當于12根手指的寬度,肝臟制造的膽汁和胰臟制造的胰液,都送入十二指腸。膽汁含有大量膽汁酸,具有殺菌的作用,是人體的第二道天然屏障;胰液則含有多種消化酶,能幫助蛋白質、脂肪的消化。

      胃酸和膽汁被稱為人體的二道天然的屏障是相對于有害的細菌而言的,而在另一方面,如何挑選出耐胃酸膽汁的益生菌菌株并加上保護劑使益生菌能在腸道發揮作用,是益生菌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

      小腸的第二部分是空腸,消化作用大部分在這里進行;

      小腸的第三部分是回腸,負責吸收大部分的養分。小腸強大的吸收功能源于小腸中布滿的數以百萬計的絨毛,而且絨毛內部就是密密麻麻的微血管、乳糜管等,可以將吸收進來的養分,快速輸送到全身,構成一個高效率的養分吸收及運送系統。

      2、腸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免疫系統)

      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是人體對抗外界細菌病毒的第一線主戰場。

      常言:病從口入,大部分病菌都是從嘴里吃進去的,并且細菌進入人體各處主要途徑就是腸。不難想象,腸道的健康取決于腸道的活動性。這些病菌就會受到腸內有益菌群的抵抗,不能在短時間內侵入人體其他的循環,很快就隨著大小便排出體外,自然不能致使人生病。

   腸道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表面積最大,接觸最多外來細菌。無數由口腔侵入的病菌毒素以及腸道原本就存在的壞菌軍團,虎視眈眈地想伺機入侵人體。好的、有益的營養素能夠高效率地被吸收、輸送到全身;同樣的,壞的、有害的毒素和病菌也可能被高效率地吸收和輸送。所以,我們的身體在設計防衛體系時,只好將大部分的免疫防衛軍隊配置在腸道,用來保護腸道黏膜的安全。所以腸道淋巴組織最發達,集結了人體70%~80%的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B細胞等)。腸道免疫系統所產生的免疫球蛋白IgA,占人體所產生免疫球蛋白的70%。

      健康的腸道免疫系統能精確地排除病原菌,辨別有益菌及食物。腸道在免疫方面的貢獻還體現在自愈能力上。實際上人體的自愈能力非常強大,德國國家科研機構在200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稱:如果能治療疾病的物質都稱作藥的話,人體自身是可以產生1萬多種藥的!而這1萬多種藥有70%以上是在腸子中。一般的疾病靠這些藥完全可以治愈。

      腸免疫屏障對防御細菌和致病菌以及保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發揮著非常重要作用?,F代人都非常重視免疫力,知道免疫力對健康的重要性,想著提高免疫力,那么現在您知道了,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腸道保養不好,會浪費70%以上的免疫資源,降低您的免疫力,您的身體健康又怎么能夠保障呢?

      更何況,其他的免疫、解毒系統,如肝、血清、淋巴系統等,都需要腸道提供的營養來生存。從這個意義上說,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運動支持了整個生命活動一點也不為過。因此,腸道的免疫系統,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最全能的腸道健康衛士!

      3、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大腦修復關鍵所在)

      人腦的神經細胞最多,腸道第二!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對人體健康與壽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從食管到肛門長達近9米的消化道中,包含了大約1億個神經細胞,遠多于脊髓神經系統或周圍神經系統中神經元的數量。

      擁有這些神經元,腸道神經系統可以感覺到人類攝入腸道內各種物質的信息,并獨立于大腦而自主地控制腸道的行為。從腸道對食物的反應看,當我們吃可口的東西會感覺到愉快,吃了不可口或有毒害的東西則可能惡心、嘔吐,腸道雖不會說話,卻很聰明地抵制著對人體不利的食物。很多人或許深有體會,一旦心情不爽,可能伴隨而來的就是毫無胃口或消化不良,這是因為腸道能通過信息傳遞感受到大腦的反應,緊張、焦慮、壓抑、惱怒等不良情緒,均可導致胃腸道生理功能發生紊亂,引起腸道內微生態環境失衡。

      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有時適當有點壓力也不是壞事,但是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過快,人們精神緊張,承受著過大的工作壓力,壓力超過限度就會引發健康問題。這些巨大的壓力將成為人們胃腸重大的負擔,引起腸道不適。為了證明這個觀點,有人曾對某特種部隊隊員進行腸道菌群的調查。這些隊員在嚴格的訓練中,精神上將飽受壓力。他們在接受訓練前,腸道菌群都保持健康的狀態和平衡,但僅在為期兩周的訓練之后,他們的腸內菌群就失去了平衡,和老年人沒什么兩樣。因為腸內的雙歧桿菌減少,而有害菌大增,有的隊員,甚至到了胃潰瘍的邊緣。長期承受壓力,與壓力相關的激素持續存在,會使人體出現緊張性頭疼、高血壓和消化不良等癥狀,壓力還會破壞人體內原有的菌群平衡狀態。

      人受到壓力釋放的激素,這些化學信使會使一些細菌增殖,同時會抑制另一些細菌的生長增殖,腸道菌群紊亂,有益菌的數量大大減少,進而間接地影響免疫細胞的平衡,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

      因此,應學會調適心情,放松精神,釋放過大的壓力,適當合理補充腸道益生菌,對維護腸道內環境穩定和腸道菌群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哦!所以腸道是人類重要的第二大腦、消化器官、免疫器官。

      三、腸道微生態系統

      人體微生態系統包括口腔、皮膚、泌尿、胃腸道四個微生態系統。以腸道微生態系統最為主要、最為復雜。人腸道中的細菌細胞數達 10[sup]14[/sup]個,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 78 %。腸道菌約 400 ~ 500 種,分為原籍菌群和外籍菌群,原籍菌群多為腸道正常菌群,除細菌外,人體還存在正常病毒群、正常真菌群、正常螺旋體群等,各有其生理作用。腸道菌群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它的穩定性,它對人類抵抗腸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極其重要的。維持其穩定性是臨床治療的重點。

      人體腸道微生態系統的作用:

      1、對宿主的保護作用

      腸道菌群具有保護宿主正常的組織學和解剖學結構作用。

      2、對宿主的營養作用

      宿主所需的維生素、氨基酸、脂質和碳水化合物都可以從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群獲得。包括 B 族維生素、維生素 K 、泛酸、葉酸等。

      3、參與機體物質代謝

      主要體現在內源蛋白質等的代謝需要微生物菌群直接參與,腸道細菌產生β一葡萄糖醛酸酶、硫化酶等,間接或直接為宿主利用。

      4、促進營養物質消化吸收

      正常腸道菌群,有促進腸道蠕動功能,能促進機體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5、菌群屏障作用

      菌群屏障作用又叫定殖力,是機體免受外來細菌感染的一個可靠保證,分為預防性屏障作用和治療性屏障作用。前者指屏障菌群首先定殖,使屏障作用的對象無法在腸道定殖,對抵御外來感染起一種預防和保護作用。后者指:雖然屏障作用的目標菌株在腸道中的定殖先于屏障菌群,但后來的屏障細菌可以將其從腸道中驅除,類似于化學藥物的治療作用。

       6、防癌抑癌作用

       研究發現厭氧棒狀桿菌,不但不會致病,還可激活人體內免疫細胞,提高吞噬能力,具有抑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