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人語遲,敏于行而訥于言”語出自《論語·學而》。有的解釋為“尊貴的人往往在最后才開口發言,這樣的人對在行動上很敏捷,在語言上卻顯得很笨”;有的人則解釋說:“古人云‘貴人語遲’,是指不平凡的人往往不愛說話或不會輕易發言,亦是指有修養的君子一般都是謹于言語。對于最后這種意思,人們引朱熹在《答王近思書》用“不可不深自警省,訥言敏行,以改故習之謬也”之說解釋“貴人語遲”,并引申稱“人們應該說話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span>

 日常生活中人們經?!百F人語遲”來定義言語發育遲緩的兒童,認為那些在嬰幼兒期學會說話較晚的孩子,比那些較早學會說話的孩子更聰明更有福氣。這種以訛傳訛的說法導致很多孩子錯過來黃金康復訓練時間。細究起來,根據這句話的出處來看,“貴人語遲”本意并非如此,而是被人們牽強附會地誤解為這樣的意思。

如果從心理學角度大多數人傾向于認同宋代大儒朱熹對“貴人語遲”的解釋,即聰明人或理性者,在任何場合都不會急于發言或表態。我對于“貴人語遲”這種現象的理解和解釋更會側重其精神衛生方面的意義,即語遲與否對“語者”和“聞者”心理健康方面的影響。

 與“語遲”相對,就有“語急”、“語早”。在一般情況下,那些習慣于語急、語早者,其言語表達的意愿會較強烈,表達也會較急切或急迫,即急于對當前事物表態、發言。因為言語表達的急迫,深思熟慮的可能性較小,特別是考慮他人感受、預見自己言語效果的可能性也較小,其言語內容更可能具有較明顯的情緒化成分,而缺乏基于對前因后果的理性分析。同樣,語急、語早的言語表達中能夠有建設性內容的可能也不大。

  在大量的實踐中,語言發育遲緩家庭成員之間交流中,這種語急、語早式言語表達極為普遍,而且很多情緒化表達具有極強的傷害性,其中尤以父母對子女的這類言語多見。當然,在這樣的家庭氣氛和交流模式長大的孩子,在他們自感具備了反擊能力之后,他們同樣會通過語急、語早的表達方式,用具有傷害性的情緒化言語反擊其父母。

我們會經常目睹這樣的沖突場面。這類現象大概就是前文所說“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的意義吧。習慣于以語急、語早的方式表達者還可能遭遇另外一些他們難以預料的情境,即在其表態發言的過程中,突然發現了與其判斷不符的證據,或插入了理性思考,意識到自己表達是錯的。這時采取急剎車、急轉彎,既尷尬又痛苦,常常貽笑大方。

那些習慣于以語急、語早方式表達自己意圖的人,還可能存在“把當前當永遠”的焦慮性認知模式以及對未來有悲觀性預期,即擔心自己不通過即刻的言語表達對事務進行干預或表態,就可能釀成嚴重后果。在我自己觀察到的病例乃至其家庭中的多數成員,存在這的認知模式和預期。

 實際上,語急、語早的表達習慣除了反映他們不健康的認知模式,也反映了他們不良情緒體驗和行為反應模式。通俗地說,語急、語早的人易焦慮、較悲觀,急躁而不淡定。顯然,與“語遲”者相比,這種言語表達習慣反映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較差。如果從行為治療的角度提出治療建議,就是學會“語遲”,“三思而后語”。對有這樣表達習慣的人,我常用較簡單的治療建議便是:“忍耐五分鐘后再決定是否該說話”。若他們真能做到這樣,他們的個人心理健康就會得以改善,與周圍人特別是家庭成員的關系也會得到改善。

 有了對語急、語早表達方式的分析,理解“貴人語遲”的心理健康意義則簡單得多。在任何場合都能相對較緩表態發言者,除了可能對當前事物有較為理性的思考之外,受到情緒化因素干擾的可能便大大減少了,言語中包含的建設性成分或許更多,其內容也可能更容易被聞者接受。至少,引發人際關系沖突的概率就會降低,有利于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或所謂“人脈”。而且,語遲還往往意味著語少,如果能在語遲的基礎上,還能做到言簡意賅,則可能是一種人生智慧的表現。這樣的人,被看作是“貴人”就非常合理了。

作為行業領先的專業康復機構,恩貝認為發現孩子說話落后于其他孩子就要及時干預,及早干預對孩子的一輩子的幸福至關重要,其實訓練不僅僅停留在語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身心同步發展,健康快樂!深圳語言康復、光明語言康復、公明語言康復恩貝更專業、更有效!